【橙斯先锋·2025届毕业生专题】许宇权:在数据洪流中绘制科研星轨
- 来源:
斯特灵学院
- 发布时间:2025-04-29
- 点击量:
(文/贺泽斌 图/许宇权)在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的科研星图上,总有一些轨迹格外璀璨。许宇权,这位来自2021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青年,用数据编织梦想,将青春的答案写进全球学术网络。当新加坡国立大学(QS第8)、伦敦大学学院(QS第9)、悉尼大学(QS第18)等高校的录取通知纷至沓来,他用四年时光诠释了何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以下是他的自述:

在中英经纬线上找到突破口
我的学术地图,始于斯特灵学院独特的“双轨制”课堂,它像两股交织的河流,将我引向数据科学的航道。四年前选择这个专业时,最吸引我的是中英课程体系的互补——中国老师构建的知识框架如同扎实的堤坝,而英方小班教学则像不断冲刷岸边的浪涛,交织让理论在实践中显露出真实纹路。
然而,初入斯特灵的日子并不轻松。全英文课堂、学术表达、与外教互动……这些都曾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但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提前预习课件生词,查阅原版教材,课后追着外教确认那些在笔记边缘画满问号的知识点,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我将课前、课中、课后交叉串联,这些笨功夫最终化作成绩单上跳动的数字:连续三年绩点稳居专业前三,特等奖学金证书上烫金字体至今留有指尖摩挲的温度。但更珍贵的收获是逐渐养成的双重思维——既能用东方式的严谨搭建知识结构,又学会以英伦学术训练出的批判视角寻找模型裂缝。
斯特灵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在挑战中找到突破口。
在科研深林中架梯摘星
大二起,我便扎进王跃飞老师的课题组,在医学图像分割的科研深林中开辟路径。学院的高性能GPU服务器昼夜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不断分析处理,像拼图般一点点拼凑出病灶的形态。最困难时,王老师会把文献逐字批注,时常到了凌晨还在和我讨论模型优化参数。
从无从下手,到发表5篇SCI论文、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学院的科研生态链为我提供了从选题到发表的完整支持:学术技能培训课程教会我们如何与审稿人对话,跨学科导师团队为模型设计提供多角度建议。在这里,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亲身参与创造知识的过程。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去年参加“SharkTank数据科学竞赛”的经历。我把聚类算法应用在智能调酒系统中,当这个能根据顾客情绪推荐鸡尾酒的装置最终斩获金奖时,我才真切体会到理论与现实的碰撞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今年三月在论文数据库看到自己的医疗算法被国外医院引用。那些熬夜调试的代码,此刻或许正在某家医院的CT机里奔跑,帮助医生从纷乱的影像中捕捉癌症的蛛丝马迹。屏幕前突然模糊的水渍让我明白,科研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当我们把知识化作照亮生命的光,那些实验室里的深夜都有了温度。

许宇权正在参与课题研讨会
在文化棱镜中校准自我
我的科研星轨不止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借助学校学院国际化项目优势,我带着代码与好奇心,先后闯入南洋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项目课堂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全球胜任力研修班。这些跨文化对话让我学会用不同语言讲述同一个算法,用多元视角拆解同一道难题。我最着迷于决策树工具的学习,在听教授把图像识别的概念剖析透彻,我才意识到理论落地远比想象震撼。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国际视野不是点缀,而是科研者必备的棱镜——它让算法不止于精度提升,更要经受文明光谱的检验。

许宇权在成都大运会志愿服务
在同频共振里双向奔赴
当个人梦想与集体使命同频共振,脚步会格外有力。我的成长代码里,始终有学院师生的温暖注脚。我担任班长,参与校团委宣传部的工作,还作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礼宾志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服务。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协作。我收获了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校级荣誉。
同频共振更体现在升学准备的过程中。学院在选校建议、材料准备、文书润色等方面提供了全流程支持,而我则通过主动探索、信息整合和独立思考,积极回应学院的指导。我采用DIY申请方式,成功申请到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11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国际知名高校offer。在准备过程中,我不仅充分利用了学院资源,还通过多媒体渠道主动获取信息,与学院的升学指导团队形成了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

许宇权与同学们在课堂上合影
在数据洪流中定下未来坐标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我充满了不舍。在手握offer的同时,我更在意的是如何在数据洪流中保持初心,让算法走出论文,真正促进医疗发展。我想提出一种弱监督、多模态的可解释性智能医疗方法,最终目标是能够滋养出医患理解的工具。
许宇权的故事是斯特灵学院的缩影:当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实践碰撞,当个人奋斗与集体支持交织,每个青年都能成为点亮未来的变量。在斯院的星空下,像许宇权这样的逐梦者们正以数据为墨、代码为笔,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算法。